[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新型城镇化中的温情担当
发布时间:2016-5-20 16:40:58 来源: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列为国家八大文化重大工程,而“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三个1亿人”市民化的巨大压力,仅仅依靠公共图书馆根本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全覆盖的任务目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户籍人口与城镇化人口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差距,会使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更加凸显,有悖于新型城镇化“同城同待遇”的核心目标。

因此,大学图书馆应以培养一般阅读习惯或特定阅读兴趣为目标,利用世界读书日、城市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图书宣传推介、佳作赏析论坛等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协同地方公共馆、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机构,建立图书漂流角、流动图书车、自助借阅点,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居民的阅读需求。定期选派专业人员和阅读明星深入到社区基层,组织丰富多彩的大众阅读活动,如读书达人秀、知识信息展播等,激发大众阅读兴趣,引领大众阅读风尚,使大学图书馆成为引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主阵地。

强化素养教育

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市民化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全新的市民角色意识,有对城镇发展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愿,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等。农村人口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2014年我国初中毕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占60%,高中和大专的比重不足20%,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仅占32%。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集散中心,应在保障本校师生服务的前提下,积极行动,拓展社会教育职能,帮助城镇化新市民获取更多知识信息及知识技能,使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节奏。定期开放共享文献和技术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知识信息获取培训班、就业创业短训班、职业技能强化班,开展科普推广和信息咨询服务,引导新型城镇居民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传统文化讲堂、健康知识讲座、普法知识宣讲等有针对性的文化信息服务。

输送文化动能

特色城镇、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被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深入发掘文化特色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这些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和规划任务。

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创新传承前沿阵地,应该发挥文化地缘优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获取分析能力,协助地方政府准确定位城市建设品格,在新城建设、老城改造等重大城市规划项目中提供精准的文献数据信息服务。协助地方文化机构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及人文特色景观,凝练地方文化品牌。积极参与部门、行业、地区间政务信息、文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上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

市民素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城镇的精神气质和未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休闲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大学图书馆应有共生共荣的包容,有成之于社会、反哺于社会的温情,定期向社会开放,用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精神,滋养品格,提升品位,让广大市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组点评: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良好的空间格局和学术环境、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全具有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更应有开放、共享、包容的温情。运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思维,用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新需求、新动力,带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所担当

标题 日期 阅读/下载
  新型城镇化中的温情担当 2016-5-20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