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同济大学副校长炮轰上海城市规划
发布时间:2015-11-10 15:19:24 来源: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核心提示】

城市的发展犹如一个人的生命,不断变化固然是常态,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体的细胞虽然日夜更迭,可是整体的形貌不会大变。同理,城市在不断更新中,其精神气质不应该断裂。

来源:中国地产金融菁英汇

作者:菁英君



在11月6日的一场“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再度炮轰了目前的一些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在其看来,城市更新,应该是走向更具人性的城市,而现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存在城市规划把人忘记的情况。


【学纽约没有学像】


伍江一开场的照片就是上海的世纪大道和陆家嘴,而对比的图片则是纽约与曼哈顿。“知道这两组图片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吗?”伍江略带严肃的问着台下的嘉宾。


“上海的没有人。”有台下嘉宾回答道。


伍江笑言,这就是上海最大的不同,在城市规划中,不应该把人忘记,但是现在的结果是恰恰相反,什么建筑都有,就是给人的空间没有了。对比其他国际性大城市,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步行空间,自行车通道,但是这些在上海这两个标志性区域里没有。“大家都在说上海在学习纽约,但是我感觉,学纽约没有学像。”


在其看来,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的肌理,而更具人性化的城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像上海这样大规模开发中,更需要吸取教训。


【旧城改造值得商榷】


2015年,上海提出了诸多旧城改造的目标,但是伍江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直言,“旧城改造”这四个字十分值得商榷。为什么一定要叫“旧改”呢,这个用词的背后,是否潜藏着这样的价值判断:即旧的等于不好的,等于必须要被改造的。


伍江认为,这不应该是评判标准,城市的发展犹如一个人的生命,不断变化固然是常态,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体的细胞虽然日夜更迭,可是整体的形貌不会大变。同理,城市在不断更新中,其精神气质不应该断裂。


“我们过去常常说,破旧立新,但反思一下,城市的发展为什么必须只能是'破旧立新'式的呢?为什么‘立新’一定要以‘破旧’为前提?能不能新旧共存、融合发展呢?”


其表示,政府对官员的考核体系中,把改善群众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但改善市区老里弄中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否就只有把他们动迁到郊远地区这一个办法?为什么不能把大家现在居住的石库门建筑修缮好,把这也作为一种改善的方式?“我们应该认可一些建筑的自组织行为,这些实际上也是城市更新再生的一部分。”


【打破城市里坊制度】


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其最兴盛的是汉朝。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伍江直言,现在的大城市门禁式小区,实际上已经趋向里坊制度。“这些都是城市的毒瘤。”伍江评价道。


“上海是一个通透的城市,之前的石库门,没有铁门,也没有什么安全问题,但是现在的各种门禁式居住小区,却还是安全问题不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伍江如是说。


他提出,应该减少门禁式居住小区,在塑城市“活体细胞”,适度宽容城市的自组织行为,通过“修补型再开发”,提升新建中心城区,特使是公共空间的日常服务功能与空间文化品质。


尤其是与上海开埠历史几乎同步出现的石库门老建筑,这是一种在持续使用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把旧里弄中的精华部分保护好,再把属于现代生活的新的要素放进去,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他在论坛上提到了新天地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缺点是代价很大,新天地那里的石库门里弄被拆掉了95%,留下的仅占5%。但是新天地成功地开阔了人们的视角,它保留老建筑外观,以文化使土地升值,这样的方式在国内属于首例。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